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

Artist_Jackson Pollock




Jackson Pollock
1912/1/28-1956/8/11
一位有影響力的美國畫家以及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主要力量。他以他獨特創立的滴畫而著名。

在他的一生中,同時享有相當的盛名和惡名:他被認為是一名大部分時間隱居的畫家;他具有反覆無常的脾氣,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與酗酒做鬥爭。



探討問題:
1) Jackson Pollock的非具象繪畫手法是什麼?

2) 請選出Jackson Pollock的一件作品做分析。
  (藝術家的生活背景對創作的影響?歷史對於創作者的影響有哪些?以及針對藝術家在創作時的身體狀態等等     加以分析。)

1)


創作手法:
Jackson Pollock用滴、流或灑的作畫方式,完全揚棄了畫板與筆刷。在創作過程中,他是把畫布鋪在地上或是掛在牆上,把油彩滴或潑上去,筆刷從頭至尾與畫布毫無接觸,再以“木條、鏟子或刀子”撥開油彩。
他利用手腕與身體的律動作畫,連地心引力、畫布吸收顏料的方式,也自然成為創作的一環。由於身體能自由地移動四周,作品不再擁有上下左右的視覺限制,畫沒有中心、沒有邊際、沒有起點,隨意且偶然。
為了改變油彩潑灑的流速,他在油彩中混入玻璃碎片、弦線、沙子、碎屑、釘子、銅板、鈕扣、香煙、火柴等雜物,改變了畫面的質感。
他創作一幅作品之前,腦中已想好大致方向--不論顏色、層次或構圖。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,不要的是什麼。當概念決定,他便讓自己與作品融為一體,讓直覺引領著身體移動。他宣稱這種創作哲學為”No Limits, Just Edges”

他在畫布上潑、濺、滴,以一股難以阻擋的活力,將未撐開的帆布直接鋪在畫室地板上,「走入」畫作之中,在肢體的舞動之間完成畫作,表達內心的投影,獻上燦爛瀟灑的動力。
創出“動態繪畫”(Action Painting)的畫風,藝術的詞彙中增加了新的名詞。


歷史背景與氛圍: 
Jackson Pollock
19121月生於美國維俄明州科迪市的活金斯農場,1927年加入紐約藝術學生聯盟,跟隨地方風格派畫家Thomas Hart Benton 學習,1933年父親的去世,催生出Pollock瘋狂的人格特質。
同時也受到墨西哥壁畫畫家David Siquerios的影響,學會使用液體顏料。在1939年邂逅畢卡索的畫作,也讓年輕的Pollock意識到抽象繪畫的無限可能,更吸取超現實派思想。
1938
1942年期間在美國聯邦藝術計劃工作,1942年和 Lee Hrasner結婚。
1945
年受到Peggy Guggenheim的贊助,Pollock前往長島的工作室,開始進一步嘗試「行動繪畫」。
第二次大戰期間,戰亂使蒙德里安和馬克思.恩斯特(風格派和超現實主義)兩位畫家離開歐洲到美國,他們的風格大大地影響美國畫壇,給美國藝術界注入新的概念,直到五零年代,美國藝術家漸漸在國際畫壇受人重視,這新的動向帶來了藝術新的詞藻,就是《抽象表達》派Abstract Expressionism
抽象表達主義並不是一種藝術的風格和技巧,而是一股共有的”展望”,當時藝術家除了Jackson Pollock外包括:Rothko, Franz Kline, Clyfford Still和Barnett Newman等。他們帶來了令人振奮的作品,畫壇呈現新的現象,氣氛活躍,Jackson Pollock就是這群抽象表現主義者的先驅,也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。

 

                Marks Rotko

 Franz Kline

Clyfford Still


Barnett Newman

2)

系列作品分析:
Male and Female, 1942

The moon woman, 1942

The She-wolf,1943

The Key,1946

Easter and Totem, 1953

這系列是他比較早期的作品,從1942年開始,這一系列的畫作都有明確的描述對象,繪畫手法還是有用到筆刷,用塗抹畫的方式呈現,畫面中有些較具象的物體(ex:女孩、符號、衣服等),會讓人聯想要某一特定物件。
在畫中,他使用了大量黑色線條,加重或分割了畫的某些部分,同時也大量使用了明亮的色彩,布滿了整幅畫,但又沒有真的融合在一起,而是有區塊的分布。筆觸很隨性活潑也很有力道,感覺所有的顏料互相撞擊著彼此,且色彩的搭配使每幅畫讓人感覺有某一特定文化的氛圍在(ex:中國、墨西哥、原住民等)。

最後一張(1953年)的畫作有稍微的轉變,黑色塊與白色的運用增加,線條減少,整幅畫的用色也較不豐富,畫面的感覺也顯得比較平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